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丰富多样,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手法,营造出富有韵味、层次丰富且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。
一、抑景
俗称“先藏后漏”“欲扬先抑”。在园林入口处设置屏障,如假山、照壁、树林等,先阻挡游览者的视线,使其无法一览无余园内景色,从而激发游览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,待绕过屏障后,美景豁然呈现,达到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效果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惊喜之感。
二、添景
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在空间上缺乏过渡,显得较为单调、突兀时,在中间、近处添置一些过渡性景观元素,如乔木、花卉、建筑小品等。这些添景元素能使景观画面更加丰富和谐,增强景观的层次感与连贯性,让整个园林景致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感染力。
三、夹景
运用建筑物、树木、花卉等,在游览路线两侧对称布置,形成对景框,将远处的景物如山峰、楼阁等夹在中间,如同给景物镶上边框,使景色更显集中、突出、庄严与优美,引导游览者的视线聚焦于特定景物,突出园林景观的重点与主题,同时营造出一种深邃悠长的景观意境。
四、对景
在园林中,于重要位置设置景物,使其与另一位置的景物相互对应,形成对景关系。可以是园内建筑与建筑相对,也可以是建筑与山水、植物等相对。对景有“正对”与“互对”之分,“正对”使景物呈直线相对,庄重严肃;“互对”则非完全对称,较为自由活泼,对景手法能增强园林空间的呼应与联系,丰富游览者的视觉体验。
五、框景
利用门、窗、洞、树枝等元素构成框架,将远处的山水、植物、建筑等景观框于其中,使观赏者犹如在欣赏一幅天然的画作,将园林景色进行局部取舍与强化,突出景观的美感与意境,框景能有效集中观赏者的注意力,让其更深入地感受园林景色之美,不同形状与材质的框架还能赋予景观不同的风格与氛围。
六、漏景
通过漏窗、花墙、疏林等具有透空性的元素,使园外景色或园内另一部分景色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,营造出一种含蓄、朦胧的美感,引发人们的遐想与探究心理,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感、深度感与趣味性,让园林空间更显灵动与富有变化。
七、借景
借景是古典园林构景手法中极为重要且富有创意的一种。将园外的自然美景如山峰、河流、田野、寺庙等或人文景观引入园内,使园林空间得到极大拓展,丰富园林景观的内容与层次,借景有远借、邻借、仰借、俯借、应时而借等多种形式,巧妙借景能使园林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,营造出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高超艺术境界。
夹景手法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营造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升华,其发展历程如下:
起源
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就进入了人与自然亲和协调阶段,人们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表现自然,夹景手法或已开始萌芽,当时的园林建造已注重对自然元素的利用与布局,通过设置屏障等方式营造特定景观效果.
– 秦汉时期,皇家园林规模宏大,追求“一池三山”等仙境模式,在园林布局中,可能会运用夹景手法来突出重要景观元素,如在通往仙山楼阁的道路两侧布置植物或建筑,形成夹峙效果,增强景观的神秘性与庄重感 。
发展
– 魏晋南北朝时期,文人雅士钟情于自然山水,私家园林兴起。夹景手法在此时得到更广泛应用,园林设计者常以自然植物、山石等为素材,巧妙布置,营造出曲折幽深、富有诗意的景观空间,使游览者在有限空间中获得丰富视觉体验。
– 唐宋时期,园林艺术达到鼎盛,夹景手法更加成熟多样。不仅在自然元素运用上更加精妙,还与建筑元素紧密结合,如以亭台楼阁、回廊等作为夹景的构成部分,丰富了夹景的层次和形式,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,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。
– 明清时期,园林建造技艺进一步精细化,夹景手法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被发挥到极致。园林设计师通过巧妙构思和精心布局,利用植物、假山、漏窗、花墙等元素,创造出无数具有独特韵味和深远意境的夹景画面,如苏州园林中的诸多经典夹景,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。
